隽鸿飞(1970—),黑龙江省兰西县人。1989年进入韦德1946哲学系读书,199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1996年重新回到韦德1946哲学院学习,先后师从张奎良先生和衣俊卿先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获博士学位,并调入韦德1946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9月到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在吴晓明先生指导下从事《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理性及其回响》课题的研究工作,2005年6月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9—2012年在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孙正聿先生指导下从事《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课题的研究工作。现为韦德1946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任职及荣誉:
1、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5、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6、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事理
7、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8、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9、荣获黑龙江省文化宣传系统“六个一批”理论类优秀人才。
1、马克思主义哲学;2、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研究方向:
1、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研究;2、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1、《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论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一作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第一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历史理性及其回响》,韦德1946出版社2009年版。
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论文:
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CSSCI收录26篇。主要论文有:
1、《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刊于《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第4期;
2、《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刊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历史意识的生成论阐释》,刊于《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
4、《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史学意蕴》,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7、《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本质》,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8、《神人论: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刊于《世界哲学》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
9、《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刊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从生成的概念看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论点摘编;
11、《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刊于《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论马克思的历史方法论原则》,刊于《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及其史学意义》,刊于《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14、《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刊于《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1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1年第22期论点摘编;
15、《<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形态理论》,刊于《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
16、《历史理性的生成论阐释》,刊于《学术交流》2007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17、《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刊于《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光明日报》2007年6月6日论点摘编;
18、《从“器物、制度到文化”,还是从“文化、制度到器物“?——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分析》,刊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9、《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刊于《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刊于《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21、《作为文化批判的启蒙》,刊于《求实》2003年第4期;
22、《民众的启蒙——中国现代失落的环节》,刊于《求是学刊》1999年第4期,《文摘报》1999年10月17日论点摘编;
23、《论现代西方文明的生成》,刊于《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24、《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刊于《学术交流》2005年第7期;
25、《全球化与文化的价值选择》,刊于《学海》2001年第4期;
26、《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刊于《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2期;
27、《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重路径》,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0日;
28、《论教科书体系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命运》,将刊于《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
29、《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学术与教学》,刊于《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1期。
主要获奖:
1、《马克思的人学历史观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
2、《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黑龙江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年;
3、《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4、《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首届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
5、《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6、《论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实践根基》获黑龙江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08年。
7、《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获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
8、《历史意识的生成论阐释》获黑龙江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
独立承担科研课题
1、“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在研);
2、“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年(在研);
3、“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09年(已完成);
4、“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9年(己完成);
5、“《资本论》历史观研究”,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专家资助项目,2009年(已完成);
6、“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11年(在研);
7、“马克思经典文本中的历史哲学思想”,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已完成);
8、“马克思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年(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