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华,女,1973年出生,1995年在韦德1946英语系工作至今。现任韦德1946西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学会理事、中国语篇分析学会理事。200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2008-2009美国UIS大学作访问学者。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均为成员第一),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成员第一),主持承担并完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2项,参加黑龙江省高校教改项目1项(成员第一)。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国家级期刊C类6篇、CSSCI论文10余篇。2011年出版语言学专著1部。获得201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十五届佳作奖1项。2014年获得韦德1946“杰出青年”称号。教学上主要承担功能语言学导论(博士生、硕士生课程)、语篇分析(博士生、硕士生课程)语言学概论(本科生)等本学科专业主干课。
2013年,获批国家哲学社科项目:英汉评价语义的语法结构对比研究(13BYY020)。该项目主要基于英汉评价语料库,对表达英汉评价语义的句法结构模式作穷尽式研究,探究其相同和差异,揭示英汉语言中表达情感和评判的不同的语法结构潜式。该课题为我校2013年度获得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唯一1项外语类科研项目。201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西方媒体评价对比分析(10YJC740099)。该项目基于中西方官方媒体报道,建立汉英平行语料库,立足于语料库的方法,建立语义、语用双层面理论框架,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中话语的评价模式,对汉英媒体话语中的评价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东西方媒体话语评价模式的异同,揭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探讨如何在价值交撞频繁发生的多媒体时代培养文明敏锐的新闻读者并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2008年,本人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UIS大学做学术交流。在美国UIS大学期间,就语言学、媒体话语分析等方面同UIS大学传媒系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
2011年,获得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对媒体评价方面作了一定的研究。
2011年-2012年,完成了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研究(12512243),该项目就媒体语篇长期忽略的隐性评价手段进行深入对比研究。运用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对新闻语篇评价资源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媒体话语中的评价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2006年-2007年,主持并完成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批评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11512098)。
2010和2011年,分别以成员第一名的身份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侦查询问话语语用研究(10YJC740043)和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语言模因幽默的翻译--从语言模因到文化复制(11YJCZH146)。在机构话语分析的应用研究上,投入大量的工作。2014年参加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成员第一名)“基于语料库的评价语义语法研究“。在科研论文的发表方面,本人先后在国家级C类期刊(如《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新闻语篇隐性评价意义的语篇发生研究》、《论言据性语义范围》、《评价研究的新视角》、《复述话语语用策略中的可证性分析》、《话语重复的评价研究》等代表性论文,同时在其他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0余篇,这些论文主要就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反响。发表的论文总计被CSSCI引用20余次。其中《新闻语篇隐性评价意义的语篇发生研究》在第十三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作为大会优秀论文被宣读。论文《认知视角下的言据性》在中国外语博士论坛被选为优秀论文,并被收集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论文集里。2013年,负责人发表的专著(独立作者):《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与动态读者定位》,获得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办公室颁发的“201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十五届佳作奖”。2014年获得韦德1946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在学生论文指导过程中,本人将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钻研和努力下,获得较好成绩。2013年,由本人指导的2013届硕士生王晓梅的《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论文获得校级硕士优秀论文奖。2013年与2018年,由本人指导的本科生王丹与洪晓蝶毕业论文分获得校级本科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