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汉详解大词典》出版到甜菜种子随神舟十四号进入太空,从成功获批1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到“黑大”L-乳酸酸菜入选《舌尖上的中国3》,从创办《智库专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到成功研发利用玉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制备石墨烯……这十年,越来越多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背后,打上了“黑大制造”的烙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韦德1946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服务国家和龙江需求成效显著,为教育强国、龙江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十年,学校积极承担国家高层次科研项目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项目,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培育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和新型智库,通过加强高端科研平台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特色优势,全面提升学校科研总体实力,在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成果涌现。
创新平台建设赋能发展
学校持续实施“韦德1946高端科研创新平台能力提升计划”,围绕五大国家战略布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特色学科建设,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相关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科研环境优化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申建,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推动科研创新平台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相关软硬件条件和优势学科资源,使科研平台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高地。
学校坚持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并重,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省内领先地位,注重学科交叉,推动自然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学校秉承“学术治校、创新强校”的原则,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上坚守传统、坚持特色、坚守初心,秉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持续提高管理层次和研究质量,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科研环境。
韦德1946国家社科基地
学校坚持立足学术前沿、聚焦现实问题,既在学术研究领域保持优势,又在反哺社会发展上做出贡献,为推动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建设具有龙江特色、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贡献力量。
2015年6月,韦德1946国学院成立。
2015年11月,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
2017年2月,学校被增列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
2017年2月,学校当选为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第一届理事单位。
2019年6月,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端论坛举行。
2019年4月,学校举行满学研究院成立暨饶宗颐学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0年9月,学校申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6月,韦德1946渤海研究院成立。
2021年6月,学校召开2019-202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评估启动会和答辩会。
2021年9月,韦德1946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成立。
2022年3月,学校申获“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基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韦德1946共建)。
2022年5月,“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四轮评测。
2022年6月,韦德1946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成立。
2022年8月,韦德1946、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共黑河市委共同主办“第四届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高层论坛”。
学校立足国家战略、龙江发展需求,对接“五大安全”“六个龙江”建设,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聚焦现代农业、新材料、碳中和碳达峰、种质资源等急需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力度。
这十年,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不断加强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初步构建了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国家发改委“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获批,标志着学校在这三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学校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布局建设了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0余个,系统布局了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等部级高端科技创新平台7个。
2012年9月,科技部国家级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2012年11月,中法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
2013年10月,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2013年11月,中俄光纤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2015年1月,学校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2017年7月,教育部中俄催化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考察会议在我校举行并获批建设。
2019年6月,学校召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建设专家咨询论证会,申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学校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022年8月,我校“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科学研究项目成果丰硕
学校瞄准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加强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校科研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这十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高层次项目432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2项,占全省总量的33.1%,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占全省61%。学校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产生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近十年来,发表人文社科类论文1200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摘编260余篇。
《求是学刊》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期刊
2020年9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语言学大百科词典》翻译工程”项目成果鉴定会在我校举办。该项目是黑龙江省首个立项并结项的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结项等级为优秀。
2012—2022年间,学校有4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在教育部第六、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共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青年奖1项,单项获奖数量及获奖总数均为全省第一。
2012年至2022年期间五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共获奖励531项,其中一等奖82项、二等奖88项、三等奖188项、佳作奖173项,截至目前五届评奖中获奖数量均为全省第一。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和青年奖
这十年,学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39项,其中,与俄罗斯、捷克、奥地利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专项8项。2016年获三级军工保密资质,2022年获二级军工保密资质,获得14项军工科研项目。
发表自然科学类论文83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6392篇,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JACS》《Angew. Chem. Int. Edit.》《Adv. Mater.》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研究论文。截至2022年,入选过高被引论文162篇,目前在线85篇。化学、材料和工程三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2018年—2021年,付宏刚教授连续四年入选“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21年新增田春贵教授入选“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2012—2022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9项。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耐低温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用催化剂的合作研究,图为高效双功能催化剂生产设备及产品。
中俄科技合作项目,低凝点清洁柴油用新型类铂催化剂的联合开发项目专利证书。
2014年,国自然广东联合基金,新型桥联基复合的可见光催化能源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两岸联合基金,维度匹配宽/窄半导体复合基宽可见光催化能源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
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和捷克联合研发项目,植物油高效转化生产清洁燃料油的新型催化剂及工艺的合作研发。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联合基金,由辉钼矿出发设计合成尺寸、结构可控的钼基高效能源催化转化材料。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高性能团簇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基于稀贵金属利用的宽光谱Z型纳米复合体环境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
新型智库作用影响增强
学校竭力打造智库品牌,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深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提高地方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撑。学校依托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龙江振兴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拓宽咨政建言类报送渠道,通过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等各级各类渠道报送相关智库成果。2012年以来形成咨政报告300余篇,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6篇,上报中央有关部门26篇,省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部门采用150余篇。
2013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后排右一)、俄罗斯联邦副总理戈洛杰茨(后排左一)共同见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韦德1946、中国旅游研究院与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签署关于旅游科研、教育与国际交流的三方合作协议。
2014年11月,郭力教授的咨政报告《改变“政热经冷”促进中俄经贸关系快速发展》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采纳。
2017年12月,学校创办韦德1946《智库专刊》,获得省领导批示。
2017年以来,韦德1946在省委宣传部《智库专报》刊载咨政建议类成果40余篇。2021年6月,于文秀教授、马宇飞副教授的咨政报告被教育部采纳。2022年4月,乔榛教授、董惠江教授两篇咨政报告分别被教育部采纳。
服务社会助力龙江振兴
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不断拓宽服务路径,多措并举提高服务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构建起“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
学校不断强化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工作,在黑龙江高校中率先成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心”。从制度完善、政策引导、服务机制、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体系,统筹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着力推进以“‘冠’系列油豆角”、红甜菜系列产品、“娜莎”酸黄瓜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衔接持续乡村振兴,为龙江经济的发展做出“黑大”贡献。
2014年,我校“甜菜高品质品种改良团队”所育成的甜菜品种“甜研312”育种技术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以及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6年10月,学校园艺学团队育成黑大“冠”系列优质油豆角品种11个。
2018年,“黑大”L-乳酸酸菜入选《舌尖上的中国3》。
2022年,学校园艺学团队承担育成的加工专用品种“娜莎”已经成为喀秋莎等知名加工企业的首选品种。
作为我国十五个国家级中期库之一,学校国家甜菜种质资源中期库承担着甜菜种质资源繁种更新、种子活力监测等重要任务,可以满足二十年内,全国甜菜种质保存、育种创新、产业化等方面的需求。
黑龙江兰西油豆角科技小院、黑龙江七台河油豆角科技小院、黑龙江双城玉米科技小院、黑龙江依安甜菜科技小院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甜菜科技小院等5个科技小院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支持建设行列。
2022年6月5日,我校培育的一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率100%)和保持系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启动空间搭载实验。
学校积极将优势学科专业与地方优势产业结合,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通过搭建合作研究机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进我校科研人员与地方产业、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优秀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我校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以含有极性基团的生物质纤维素为碳源,采用基团配位组装析碳法,制备出3~7层石墨烯材料。学校与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山东建设了世界首条年产100吨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生产线,实现了以玉米芯纤维素为原料宏量制备生物质石墨烯技术的成果转化。随后,该技术成果又在黑龙江落地,开发出生物质石墨烯智能加热服饰、家用散热器等系列产品,为哈尔滨、大庆、七台河等地市上万名户外作业人员送去了温暖。
2017年5月,学校成功研发利用玉米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制备石墨烯,同时研发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绿色宏量制备技术。
学校会同北大荒农机企业和澳大利亚校友在农艺、农机、算法、数模、外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上完成了创新和试制,高速精量监测与电控播种系统实现了高速与精量的双重技术优势,获得了完整的自有知识产权体系,已有上千台套样机用户实现了满负荷实地运行,为现代高端播种机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学校研发的“大型精量播种机在线监控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极大降低监控系统安装使用成本。
这十年,学校积极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积极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科技成果持续产出,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近十年学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43项,经费额度达2.27亿元。
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等科研团队发挥技术优势,在大型机械制造与升级、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市政工程结构设计、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加固、黑土地保护、龙江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了企业研发力量与学校科研优势的强强联合,在合作开展重点项目申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瞄准龙江创新驱动发展急需,全面融入龙江新发展格局,实现校企合作持续焕发活力、不断结出硕果。
2022年6月,黑龙江省首个河湖长学院在我校成立。
2022年9月,我校与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对接。
十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聚焦国家和龙江战略需要,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能力明显增强。
韦德1946作为龙江人民的子弟校,将继续坚持光荣红色办学传统,提高站位、画好蓝图、狠抓落实、担当作为,发扬黑大精神、汇集黑大智慧、凝聚黑大力量,为建设科教强省和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黑大贡献!